欢迎进入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

无障碍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转型政策

建设美丽山西 推进绿色发展——2022年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23-05-24 15:35:00        信息来源: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74.5%,PM2.5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SO2浓度降至12微克/立方米,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1%,汾河水质稳定达到IV类以上……2022年,一组组靓丽数据交出了我省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异答卷。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首次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优秀等次。

2月22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延峰在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2022年,山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  

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新格局

去年7月7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2022年度第一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安排部署厅党组2022年度第一轮巡察工作。会后,集中对巡察组人员开展为期两天半的业务培训。

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强思想、抓党建、促环保。充分发挥厅党组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必有议题”要求,分级分类组织全系统教育培训,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深化三本台账、三项制度,建立抓落实工作机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以严的主基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清廉机关和权力运行制约体系建设。厅党组与驻厅纪检监察组定期会商,推动“两个责任”贯通协同,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以规范化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营造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牵头组建“共建美丽山西”党建联盟,注重在工作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在晋城高平市南河村,农村污水站、湿地花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郭培玲家里,洗衣机排放的废水全部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流向了街区的污水主管道。在这里,百姓为好生态“代言”。

去年,山西紧盯“蓝天常驻”目标,开展79次省级调度,深化区域联防联控、行业绩效分级差异管控举措,扎实开展夏季臭氧削峰专项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城市“退后十”攻坚等工作,圆满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六项污染物“四降两平”(PM2.5、SO2、CO、O3同比分别下降2.6%、20%、6.7%、1.8%,PM10、NO2同比持平),全部取得或保持历史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例为74.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排名第二;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4.49,历史性摘掉长期以来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

聚焦“碧水长清”任务,深入开展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强化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分类整治、监督管理,系统构建“源、点、环、带、文、景”生态化治理路径,建成40座人工湿地,完成62项省级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5个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和54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63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632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跃升至87.1%,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87.9%),同比提升14.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国第一。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8.7%,超过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3.7个百分点。

围绕“黄土复净”要求,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全省受污染耕地100%落实安全利用措施;重点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整改率达到99%,推动658个地块全面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和风险管控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完成全省37个化工园区和19个垃圾填埋场、危废处置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新污染物治理稳步实施,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置短板基本补齐,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生态文明建设专场上,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延峰介绍:“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权衡绿色低碳发展正在阔步前行。”

加快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强化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完成黄河流域“两高”项目分类整治。对标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标准,全面实施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动全面启动焦化行业全干熄焦改造;制定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等6项地方标准。深入落实千亿产业培育工程,推动组建省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引领全省低碳环保产业加速发展。

围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中部城市群散煤清零和石太高铁沿线(山西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出台支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30条生态环境政策措施、13条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措施和52项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正面清单,助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加快打造成为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出台《山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完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遴选工作,将12个县区打造成实践案例和鲜活样本,在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中再创佳绩,“4+2”个县获得命名,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9,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抓纲举目、系统牵引作用充分发挥。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山西行动,制定我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完善我省参与全国碳交易机制,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模式,推动太原、长治成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创新开展碳普惠机制建设,启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有序推广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探索建立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体系,制定《山西省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试行)》,完成2020年和2021年全省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全省域探索开展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的省份。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制定稳经济一揽子生态环境政策措施28条,深入开展入企纾困帮扶活动,助力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印发《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项目环评工作推进方案》,实施“清单制+销号制”管理,新批复煤矿项目环评31个,推动煤炭先进产能加速释放。持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拓展承诺制审批范围,推行重点行业“一本式”标准化环评审批,完成雄忻高铁、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环评批复。

全面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持续加大园区规划环评力度,完成3个产业规划环评、27个开发区规划环评,有力服务重大转型项目落地见效。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与多家金融机构、高校、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跑部对接力度,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28.96亿元。

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

去年10月22日,在晋城高平市瓦窑头交通警察执法站,执法人员对过往大型货车进行逐车筛查。使用手持式林格曼黑度仪、内窥镜,对过往车辆进行快速检测,严查严处违规运输行为。晋城市生态环境局高平分局工作人员张帆说:“我们对过往柴油车尾气进行监测,对国六重型燃气车后处理装置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尾气排放不合格,和拆除后处理装置等违法行为,将按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坚决打好打赢‘秋冬防’攻坚战。”据悉,该行动将持续至今年3月31日,推动形成移动源监管合力,确保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86.48%,同比提升2.02个百分点,为开展统计调查以来最高。

推动高规格召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动真碰硬、持续深入推进督察整改,第二轮中央督察反馈的92项整改任务完成54项,整改率超过同期受督察省份整改平均水平,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我省的24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推动省级督察向纵深发展,发挥区域流域派驻机构优势,组织对全省空气质量排名后10位的县(市、区)开展定点督察,对太原市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专项督察,对各市开展专项监察和监督帮扶,推动解决问题2300余个。

以“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和执法大练兵活动为牵引,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组合拳”,全年共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3681件,罚款总额3.74亿元,保持监督执法的高压态势和有力震慑。

出台我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筛查及调查、损害赔偿磋商、损害修复评估等办法,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深入开展。

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成效不断提升。全面推进“南阳实践”工作,编制完成23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持续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化解,整治一般隐患2300项、重大隐患70项,全系统领导包案的48件信访事项全部化解,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重特大辐射事故。

如今,放眼三晋大地,碧水蓝天逐渐成为常态,全民共享更多好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最动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