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芳: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德政,请他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成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永会,市生态环境综合保障中心主任郭前进。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德政作介绍。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德政:
记者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交出了一份亮眼“生态成绩单”。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天更蓝了。“十四五”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综合指数由2020年的5.30降至目前的3.57(截至2025年9月底),二级优良天数比例由2020年的66.58%提升至目前的75.1%,当前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达58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将创历史新低,实现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我们的“晋城蓝”成色更足,可以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晋城人越来越常见的风景。水更清了。严格落实“一断面一方案”,自2022年起,9个国、省考地表水监测断面连续三年全部达到优良水平,达标率从“十三五”末的88.89%跃升至100%,预计到今年年底,继续保持全域达标态势。完成198条、82万余平方米的黑臭水体治理,让曾经的臭水河和臭水塘成为百姓群众的“饭点广场”和“庭院经济的水缸”,并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和点赞。85个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规范化建设,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更净了。严格“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和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100%。梯次推进63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十三五”末的12.13%提高至53.5%,超额完成了省定25%的目标任务。同时,初步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地上地下”协同共治。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提档升级。我们做好“加减法”,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加法”,就是增容量、提效能。强化社会源精细化管控,统筹做好工地道路扬尘治理、移动源管控、“散乱污”企业及堆场整治、散煤及燃煤器具“双清零”,全面提升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防控能力。面对重污染天气,对21个行业655家企业开展环保绩效评估,树立“少排放多生产、多排放少生产”的鲜明导向,实现精准化、差异化管控,坚决杜绝“一刀切”,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做“减法”,就是强改造、促减排。深化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完成了8家钢铁(冶铸)企业、3家焦化企业、4家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推进工业涂装企业原辅材料源头替代,促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源头削减。我们坚持“三水统筹”,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成投运了一批人工湿地、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以沁河、丹河流域为重点,排查溯源、深入整治入河排污口223个。扎实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项目,让“废水”变“活水”,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我们严守“安全防线”,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增煤基固废利用能力300万吨,推动建成77个“无废细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形成了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
三是绿色发展基底有效夯实。我们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关停搬迁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13家污染企业,动态清零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247台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和62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持续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建成投运一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不仅缓解了环境压力,更培育了循环经济新业态。我们加快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累计完成34.09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年减少燃煤102万吨。106家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76%,市区主城区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74.1%和76.1%,工业企业营运类新能源货车占比达18.1%,绿色交通体系正在逐步构建。我们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将碳排放控制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在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协同落实降碳措施,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互促双赢。
下一步,我们将持之以恒保持战略定力,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让晋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谢大家!
李芬芳:下面,请记者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记 者:关于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了,听说近年来土壤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请问目前我市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如何?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永会:
感谢记者朋友对土壤工作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总要求后,我市开展了系列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与大气、水污染防治形成了生态环境领域“三大战役”。从调查监测数据来看,全市土壤环境总体是良好的、安全的。
在工作开展中,我们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两大部分实施管理。农用地方面,一是对无污染的耕地开展为优先保护,防止受到污染。二是对轻微污染的耕地,强化监测并实施安全利用。三是对污染较重的耕地进行严格管控,限制农产品流通市场并对土壤实施治理。建设用地方面,一是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即土地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在变更前需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地块土壤环境符合标准的方可开发建设。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有效遏制土壤污染加重。三是对关闭企业地块进行管控,保护地块周边人居环境安全,地块土壤符合标准后方可开发利用。
记 者:饮用水水源保护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请问一下在这一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生态环境综合保障中心主任郭前进: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饮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底线,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我们始终将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水杯子”。
一、坚守底线,水质安全持续稳固
我们持续加强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特别是严把水源水质关。目前,已对2个市级(主城区水源地、郭壁水源地)、8个县级以及75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常态化、规范化水质监测。所有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强基固本,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以实施省级“听民意办实事”项目为契机,大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2024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88个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任务。今年,继续推进25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新增界标100个、宣传牌36个、交通警示牌20个,设置围网1565米,清理垃圾1700余吨,从物理隔离、警示宣传到问题整改,全方位提升水源地的防护能力。
三、系统谋划,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圆满完成年度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为科学管理和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积极协调推进张峰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这项工作自2018年启动以来,今年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正根据省级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划分方案,力求早日落地实施,为我市长远发展储备安全的战略水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抓紧抓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各项工作,确保全市人民喝上干净、放心、安全的饮用水。
记 者:今年秋冬季我们会对市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吗?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永会: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通过颗粒物组分分析,我市硫酸盐占比逐年下降,而硝酸盐占比已达40%左右,说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保障市民群众的基本出行,近年来我市主要以市政公共领域和工业领域的机动车新能源化为抓手,推动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下降。截至目前,我市清洁运输比例稳步提升,全市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已达74%,预计年底前将达到80%以上。市区主城区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到100%、74.1%和76.1%。另外,我们从源头管控入手,坚持市区20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增涉气项目,着力推进结构减排,持续深化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差异化管控,不断强化社会面源的精细化治理。通过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再加上广大市民群众绿色出行理念的逐渐深入,我市今年不会采取市区机动车限行措施来应对重污染天气。
记 者:近年来,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的空气质量改善形势如何?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德政:
感谢媒体记者朋友的提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也是我市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守住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全面贯彻落实“十大任务”和“十项机制”,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截至10月8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六项污染物绝对值均创历史最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其中,综合指数为3.50,全省排名正数第5,同比下降16.86%;优良天数为236天,同比增加41天;PM2.5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24%;PM10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4%;CO为1.2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0%;NO2为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00%;SO2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0%;O3为1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0%,因臭氧超标损失的优良天同比减少39天。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不断提升防治措施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程度;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市场主体的主动作为,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发力。面向未来,我们将以科学施策为抓手、以依法监管为保障、以精准治理为路径,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让人民群众拥有“蓝天常驻、空气常新”的强烈幸福感与获得感。李芬芳:
提问到此结束,各位记者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采访需求可在会后与我们联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支持,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