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不美,先看乡村水。近年来,泽州县深挖农村黑臭水体成因,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细化“一水一策”,实施系统性、根本性的治理措施,探索出一套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实现了坑塘变清澈、死水变活水。
科学治污
“生态包袱”跃变“绿色新财富”
金村镇霍秀村的锦绣湖占地面积24875平方米,是霍秀村在上世纪末建设的景观蓄水湖。早在两年前,这里是一个村民们都捂着鼻子绕道走的“臭水坑”。原来,锦绣湖建成后因常年无人管护,加之农村生活污水不断汇入,逐渐发黑发臭,垃圾漂浮,让曾经的锦绣湖变成了农村黑臭水体。2023年6月,在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泽州县开始了实施锦绣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
锦绣湖属于典型的坑塘型水体,泽州县相关部门认真分析,确定了以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为根本,配合生态修复措施逐步恢复锦绣湖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治理思路,最终采取了“农村生活污水全量收集处理+底泥清淤+边坡修整加固+缓冲带植被构建+浅水区动植物恢复+太阳能增氧曝气+生态浮岛+水系连通”的治理措施。
治理中,该县积极收集锦绣湖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部分纳管进入市政管道后由丹河新城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部分无法纳管农户和晋北车站员工食堂的污水采用末端截流方式,并通过地埋式SBR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同时,采用机械+人工方式对锦绣湖水体塘底及周边的生活垃圾和植物腐败残体进行打捞,对湖底淤泥进行干式清淤,并新建钢筋混凝土管道实现湖体与下游霍秀河的水系连通,确保行洪通畅,恢复水体流动功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因地制宜
“污水湖”巧变“休闲娱乐好去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山耳东村立足村民生活需要和美丽乡村目标,在完成厕所改造、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改造的基础上,实现雨污分流项目,并投资120.48万元建设了日处理150吨污水的处理站,集中收集村民日常生活污水,项目建成后直接受益人口约1100人。
农村生活污水经过治理后,山耳东村采取“村集体+公司”的发展模式,以土地、资金入股,组建了泽州县宜居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走上了生态富民的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道路;以“农文旅整合”为路径,建设了“湖畔·桃花坞”露营地,初步形成了“美丽乡村+果园采摘+拓展训练+露营休闲”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吸引广大市民前来旅游休闲。
随着山耳东村在“产景村”融合、“农文旅”联动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这里正展示出农村城市化的模样。
因水施策
昔日“污水”蝶变“资源水”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永军介绍说,村居环境的改善都得益于村里实施的“四网改造”工程,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农业治理。
靳庄村依托晋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于2023年建设了一座50吨/天的污水处理站,随后根据用水需求和尾水去向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农田灌溉,同时统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一体化推进,让污水治理真正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生态化,仅此一项,节约投资150多万元。
为了更高效地利用这些净化后的废水,靳庄村在建成22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铺设完善田地里的灌溉主管网,使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再经过吸附、过滤去除污染物后,达到排放标准后进入1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同时,秉持着“源于农业,回到农业”的原则,探索实施“农业废弃物-生猪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的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将净化后的污水变为“资源水”,每年可节省灌溉费用20余万元,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