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2015年以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环保为民、服务发展”的总基调,以开展改善环境质量“十组拳”攻坚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大气、水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污染减排,不断强化环境执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8.3828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3.33%;氮氧化物排放量8.0019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11.46%;烟尘排放量5.1130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0.47%;工业粉尘排放量2.5510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3.75%。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0149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7.13%;氨氮排放量0.4411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6.95%。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2015年,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评价,晋城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263天,其中Ⅰ级天数为29天,Ⅱ级天数为234天。PM2.5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7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6.7%。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丹河、沁河1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7个稳定达到水质功能类别要求。晋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6 dB(A),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为64.7dB(A),环境质量等级为好。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大气环境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5年,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晋城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六项污染物,各污染物浓度情况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111μg/m3,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57μg/m3,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57μg/m3,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36μg/m3,一氧化碳(CO)百分位值3.3mg/m3,臭氧八小时(O3-8)百分位值94μg/m3。全年Ⅱ级以上天数263天,较去年增加55天。其中:一级天29天,较去年增加10天,二级天234天,较去年增加45天。PM2.5达标天数为277天,占有效天数(361天)的76.7%,去年同期为68.4%。
酸雨质量状况
2015年,根据晋城市环保局、巴公山耳东村、郭壁、高平市环保局布设的4个大气降水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降水pH值介于6.18—7.63之间(酸雨标准:pH<5.6),全年无酸雨出现。
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2015年,全市废气排放量3725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8.3828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3.33%;氮氧化物排放量8.0019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11.46%;烟尘排放量5.1130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0.47%;工业粉尘排放量2.5510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3.75%。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电力、冶金、化工,3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88.4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电力、建材、化工、冶金,4个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95.05%;烟粉尘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冶金、建材、化工、电力,4个行业烟尘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烟粉尘总排放量的84.55%。
措施与行动
围绕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狠抓“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四个关键环节。围绕“控煤”,严禁新建燃煤小锅炉,对全市152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进行了取缔,完成了587蒸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围绕“治污”,狠抓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对42家餐饮企业实施了油烟治理提标升级改造,完成了81家中小餐饮企业的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围绕“管车”,全年淘汰黄标车6424辆,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全面加大了对黄标车闯禁行区域的查处力度,强化了对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的运行管理,全市机动车环保检验率达到85%,尾气合格证发放率达到90%以上,“发标率”、“检验率”均排名全省前列。围绕“降尘”,对市区内施工工地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整治,对未按相关规定治理扬尘的工地下达整改通知单58份。
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状况
2015年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丹河、沁河10个监测断面中,达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的断面为7个,占整个监测断面70%;未达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的断面3个,均为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整个监测断面的30%。
与2014年相比,全市监测断面数不变,各断面水质类别无明显变化。地表水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断面6个,IV类水质标准断面1个,劣Ⅴ类水质标准断面3个。
2014年、2015年晋城市地表水水质变化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
断面数 |
占监测断面总数的比例 | |||||
2014年 |
2015年 |
变化 |
2014年 |
2015年 |
变化 | ||
监测断面数 |
10 |
10 |
0 |
||||
污染断面 |
4 |
4 |
0 |
40% |
40% |
0 | |
其中 |
重度污染(劣Ⅴ类) |
3 |
3 |
0 |
30% |
30% |
0 |
中度污染(Ⅴ类) |
0 |
0 |
0 |
0% |
0% |
0 | |
轻度污染(Ⅳ类) |
1 |
1 |
0 |
10% |
10% |
0 | |
优良断面(Ⅰ-Ⅲ类) |
6 |
6 |
0 |
60% |
60% |
0 |
城市地下水环境状况
2015年,晋城市共有5个地下水监测井,分别为市辖城区、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监测结果显示,阳城县水质优良,城区、高平市、沁水县、陵川县水质状况?良好,无超标污染物。
2015年各县(市、区)地下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地区 |
监测井名称 |
级别 |
水质类别 |
超标污染物 |
晋城城区 |
晋城11#井 |
良好 |
Ⅲ |
无 |
高平 |
高平3#井 |
良好 |
Ⅲ |
无 |
阳城 |
阳城6#井 |
优良 |
Ⅱ |
无 |
陵川 |
陵川磨河泉水 |
良好 |
Ⅲ |
无 |
沁水 |
沁水自来水公司 |
良好 |
Ⅲ |
无 |
各监测井水质污染程度定性评价分值(F)变化情况
城市名称 |
测井名称 |
2015年 |
2014年 |
F值变化 |
污染程度变化 |
晋城城区 |
晋城11#井 |
2.132 |
2.146 |
↓ |
无 |
高平 |
高平3#井 |
2.132 |
2.130 |
↑ |
无 |
阳城 |
阳城6#井 |
0.718 |
0.710 |
↑ |
无 |
陵川 |
陵川磨河泉水 |
2.132 |
0.719 |
↑ |
无 |
沁水 |
沁水自来水公司 |
2.139 |
2.130 |
↑ |
无 |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晋城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水厂、二水厂水质月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市区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
晋城市区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
水源地 名 称 |
水厂名称 |
取水总量(万吨) |
监测频次(次/年) |
达标项次(次/年) |
达标水量(万吨) |
水质达标率(%) |
市区井水 |
一水厂 |
1577.1332 |
12 |
276 |
1577.1332 |
100 |
郭壁泉水 |
二水厂 |
888.3527 |
12 |
276 |
888.3527 |
100 |
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2015年,全市废水排放量1.23亿吨,较2014年增加了3.36%。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0.66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0.57亿吨,生活污水所占比重为54%。2015年,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0149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7.13%;氨氮排放量0.4411万吨,较2014年削减了6.95%。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废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阳城县和泽州县,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4%;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是:煤炭、化工、电力,3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8%。 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市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75%;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是煤炭行业,占全市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9%。工业源氨氮排放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泽州县、阳城县、高平市,氨氮排放量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源氨氮排放总量的80%;工业源氨氮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化工行业,占全市工业源氨氮排放总量的53%。
措施与行动
围绕贯彻“水十条”,编制完成了《晋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了《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健全了水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了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和分流域、区域逐年考核计划。持续加大对丹、沁“两河”流域排污企业的环境监察、监测频次,加快推进一批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及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国家重点流域规划涉及我市的14个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巴公河人工湿地通水运行,高平河西人工湿地工程开工建设,晋煤集团北石店片区污水处理厂进水试运行,阳城县润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市水环境功能区(西秀园)水质达标率100%,跨省界沁河拴驴泉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重点项目实施和水质目标改善两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通过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对郭壁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施围栏围网等一系列措施,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声环境
2015年,晋城市城区开展了1-3类功能区噪声监测,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评价,4个季度昼间、夜间均达标。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状况
2015年,晋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6 dB(A),较2014年度下降了0.7 dB(A)。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根据监测结果统计,晋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2015年,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为64.7dB(A),较2014年度下降了1.7 dB(A)。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根据监测结果统计,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级为好。
工业固体废弃物环境状况
2015年晋城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1719.552万吨。其中,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量1701.752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13337.272吨;医疗废物产生量1945.67吨;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7.8万吨。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行业以煤炭、电力、冶炼、化工为主。工业企业固体废物贮存量0.0733万吨,综合利用量1330.096万吨,处置量371.582万吨,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危险废物以化工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为主。其中,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3337.272吨,综合处置利用量1378.313吨,处置量11958.959吨。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1945.67吨,全部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了集中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处置率100%;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7.8万吨,实际处理量17.8万吨,处置率达100%。
2015年,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切实贯彻落实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加大监督和惩治力度,规范了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利用企业的环境行为,逐步提高了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全市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日趋规范,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得到了有效监督和安全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核与辐射环境
截至2015年底,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163家,其中放射源25家,射线138家。2015年工作重点是加强废旧放射源的收贮,针对专项行动清理了3家送贮废旧放射源,共清理废旧放射源12枚,有效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
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晋城市共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历山、阳城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阳城崦山、泽州猕猴、陵川南方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16.0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9%;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其中:棋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1.26万公顷),白马寺山(1333公顷)、七佛山(6000公顷)、珏山(483.6公顷)、华阳山(825.6公顷)、阳光(400公顷)省级森林公园5个(9042.2公顷),森林公园总面积2.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3%。2015年全面启动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完成陵川县、沁水县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巴公镇、西河乡、川底乡),41个省级生态乡镇,104个省级生态村。
2014年以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截至2015年底,2014年开工建设的12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程全面建成;2015年开工建设的2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及小型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正在实施,切实加快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
生物多样性
晋城市自然生态物种丰富,生态良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持较高水平。晋城市陆生野生动物343种,其中兽类45种,鸟类256种,两栖爬行类42种。其中包括金钱豹、原麝、猕猴、大鲵、林麝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勺鸡、金雕、秃鹫、猎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共计45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
全市重点保护植物物种8种,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水曲柳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晋城特有珍稀植物白皮松、山西特有植物南方红豆杉、银杏、干头柏、侧柏、栓皮栎、皱皮木瓜、黄连木、水杉等9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亟需加大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专栏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15年,市县各级人民政府持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措施落实。加大督查力度,对减排计划安排的34个减排项目和以前年度认可的重点污染减排工程进行了督查,尤其是对阳城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6号机组烟气脱硝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化工企业脱硫工程等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多次进行了督查,确保了各个污染减排项目稳定正常运行。圆满完成了2015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按照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八项原则,2015年对全市86个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审批,对33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环保验收,对14个试生产项目进行了现场检查和批复,全部落实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审批手续,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环境执法与环境信访
2015年,立足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障全市环境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坚持日常监管、专项巡查、突击检查、网格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行了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和移动执法。组织开展了“环保大检查”专项行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秸秆禁烧专项检查、二硫化碳企业专项检查、“铁腕斩污”专项行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空气质量保障“零点突查行动”、中高考噪声专项执法检查、全省环保交叉执法检查等10多项执法检查行动,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上万人(次),有力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发生。
2015年,全市共受理人大建议4件,政协提案5件,环境信访案件33件,各类环境举报260余件,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于“6·5”世界环境日正式开通了市级环保微信举报平台,全年通过微信共接群众举报13件,全部按照微信举报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妥善处理,并通过微信平台回复举报人,工作效能得到了群众赞许。
环保投入与能力建设
2015年我市安排中央、省及市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0099.2万元,主要用于黄标车淘汰补助、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以及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等;安排省、市环保专项资金1853万元,主要用于人工湿地工程、流域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及历年市级环保治理已完工项目剩余补助资金等。
2015年,我市继续加大环保能力建设投入,强化和提升环境执法及环境监管整体水平。围绕完善污染者付全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排污费征收及排污权交易工作,全市征收入库排污费6221万元。市环境监测站编写各类环境监测报告共525份,出具各类监测数据10余万个。
环境应急
全面落实环境安全监管职责,不断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对《晋城市环保系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于2015年6月15日发布实施。截至2015年底,市、县两级所辖企业共有110家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估,47家开展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工作。
努力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应对环境突发事件。2015年,出色完成了阳城瑞兴化工厂二硫化碳泄漏事故,黄华街富达商业楼失火事故,晋阳高速西环入口交通事故和晋济高速朝阳大桥LNG罐车翻车事故等4起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应急处置,出动应急人员100余人次,出具各类应急监测报告、方案30余份。进入12月,组织开展了晋城市环保系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
2015年,全市重点污染源监控企业82家,监控点位142个,自动在线监控设施353台(套),日均审核自动监控数据2万余条,全年出具自动监控日报表51830份,月报表1704份,减排数据报告126份,监控企业有效性审核和污染物排放量公告4份,为全市污染减排、环境执法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全年监控平台自动对监控数据超标、异常、掉线等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年发送预警信息11000余条;现场执法检查706人次,对30家监控数据超标、1家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2015年,我市重点企业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97.8%,名列全省第一,完成了省对市考核指标75%的要求,为完成省市环保目标考核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5年市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稳定运行,利用噪声屏按时播发相关环保宣传片和环境信息,充分发挥了窗口的环保宣传作用,全年出具噪声自动监测数据月报12份,为我市噪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15年晋城市沁河、丹河重点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稳定运行,全年共出具自动监测数据100740条、水质周报52份,充分发挥了实时监测和预警作用,确保了地表水环境安全。
环境宣传教育及信息公开
2015年,我市环保宣教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面向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教育培训、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推动晋城环保新跨越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在市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半个月的“新环保法大讲堂”节目,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上知识竞赛活动。二是利用市区的9块噪声显示屏每月制作2部公益广告视频以及每月5部图文广告,全年共制作公益视频79部,图文广告215部。三是为全市12所中小学的100余名教师培训环保知识,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第二课堂3800多次。实现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号召全社会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一致行动。四是组织开展晋城环境文化节暨晋城百场环保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机关、进银行、进工厂、进商场”六进宣传活动,发放《环保知识手册》和《新环保法》宣传资料上万册,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其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五是加强各级媒体宣传报道和舆论宣传,并对空气质量保障专项督查工作进行了连续报道,总计发稿20余篇。六是制作了“十组重拳显威力”专题片、新《环境保护法》宣传短片、5集系列报道《环境保护,我们一直在行动》,主要通过“政府在行动、执法在行动、公众在行动、教育在行动、企业在行动”5个行动来宣传新环保法并倡导公众共同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切实提升环境保护的公众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可度,努力推动公众共同行动,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另外,积极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加强环保网站建设,为人民群众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公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