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编制发布《2012年晋城市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以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着力点,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工程”,不断强化环境执法,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有效改善。2012年晋城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殊荣。
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8.83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12.46%;氮氧化物排放量10.70万吨,较2011年消减了4.24%;烟尘排放量5.22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4.99%;工业粉尘排放量2.73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2.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40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0.56%;氨氮排放量0.49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4.42%。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六县(市、区)”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地表水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断面水质逐年好转,沁河拴驴泉(国控)、丹河后寨(省控)两个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功能类别要求。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5dB(A),较2011年度下降了1.0dB(A);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为65.5dB(A)基本保持稳定,较2011年度增长了0.2dB(A)。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大气环境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2年,全市“六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晋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53天;泽州县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65天、高平市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57天,阳城县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陵川县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64天、沁水县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65天,全市六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稳定(图1)。
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年平均标准统计,晋城市区三项主要污染物负荷最大为二氧化硫,占44.8%;其次为可吸入颗粒物,占43.6%;再次为二氧化氮,占11.6%。其中,冬季采暖期三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超标倍数为0.05倍;负荷最大为二氧化硫,占51.2%;其次为可吸入颗粒物,占39.5%;再次为二氧化氮,占9.30%(图2)。
以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表征环境空气污染程度,比较2012年和2011年晋城市区全年、采暖期环境空气污染程度(表1),2012年晋城市区全年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无明显变化,其中,采暖期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
酸雨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晋城市环保局、巴公山耳东村、郭壁、高平市环保局布设的4个大气降水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降水pH值介于6.07~7.37之间(酸雨标准:pH<5.6),全年无酸雨出现。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012年,全市废气排放量3227.8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8.83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12.46%;氮氧化物排放量10.70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4.24%;烟尘排放量5.22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4.99%;工业粉尘排放量2.73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2.29%(图3)。
图4 2011年、2012年城镇生活源、工业源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例及对照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电力、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排放量的65.93%;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电力、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排放量的67.73%;烟粉尘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4个行业烟尘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排放量的44.53%。
措施和行动
2012年,全市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市集中供热、供气进程。市区国投热电联供热网工程投入使用;煤层气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2012年,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215.3万m2,其中晋城市区达到1500万m2;2012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90.3万m2,其中晋城市区新增200万m2;2012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平均达到69.6%,其中晋城市区达到86%。2012年全市城市建成区气化普及率平均达到82.4%,其中晋城市区气化普及率达到99%。
2012年围绕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对市区集中供热覆盖范围的燃煤锅炉进行了取缔;对市区及周边道路、建筑施工工地强化了扬尘污染防治监管和主干道、公共裸露地面洒水抑尘、覆盖绿网措施;对阳城国际发电、国投热电、高平维高水泥、天泽集团等电力、化工、钢铁、水泥企业实施了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限期治理措施。制定出台了《晋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黄标车区域限行公告》,加强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市六县(市、区)共建成8条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实现机动车环保检测、监管全覆盖。
水环境
地表水水质状况
2012年全市地表水污染趋势得到控制,监测断面水质保持稳定(图5)。丹河、沁河10个监测断面中,达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的断面为6个,占整个监测断面60%;未达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的断面中,Ⅴ类水质断面为1个,劣Ⅴ类水质断面为3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整个监测断面的30%。
与2011年相比,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数不变。各断面水质类别无明显变化。(表2)。
城市地下水水质状况
2012年,晋城市城区、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5个地下水井监测结果显示,阳城县、陵川县水质优良,城区、高平市、沁水县水质状况良好,无超标污染物(表3)。其中,沁水县水质由优良转为良好,其他各县(市、区)水质不变(图6)。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晋城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水厂、二水厂水质月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市区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表4)。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2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11亿吨,较2011年消减了3.9%。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0.54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0.57亿吨,生活污水所占比重为48.83%。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阳城县和泽州县,排放量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45.9%;工业废水排放量大的行业依次是:化工、电力、水泥,3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源废水排放总量的32.56%(图7)。
2012年,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40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0.5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73.44%;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的行业是化工行业,占全市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7.76%。
2012年,全市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49万吨,较2011年削减了4.42%。工业源氨氮排放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源氨氮排放量的80.55%;工业源氨氮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化工行业,占全市工业源氨氮排放总量的68.45%。
措施与行动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2012年继续加大了对全市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安全监管力度,全面了开展六县(市、区)65个乡镇80眼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完成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定桩、立界警示标志牌设置325块、防护网1000余米,对水质情况进行了化验分析,确保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治丹保沁”的防治战略,对分布在丹、沁“两河”流域的148家涉水企业加大了日常环境监管力度和监督性监测频次,对企业废水排污口进行了规范化整治,对环保设施不完善的12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对3家违法排污企业依法实施了环境处罚,完成了全市已建14家煤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废水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有效遏制了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
声环境
2012年,晋城市城区开展了1-3类功能区噪声监测,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评价,2012年市区第一季度1类区夜间超标,其余昼间、夜间均达标,达标率均为98%。市区及其它各县(市)全面启动了所辖区域《噪声功能区划》及《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区域环境噪声状况
2012年,晋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5 dB(A),较2011年度下降了1.0dB(A)。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根据监测结果统计,晋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
道路交通噪声
2012年,晋城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为65.5dB(A),较2011年度上升了0.2dB(A)。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根据监测结果统计,晋城市区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级为好。
工业固体废物
2012年,晋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674.64万吨,比2011年减少了4.6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1285.59万吨,比2011年减少了2.5%;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235.48万吨,比2011年增加了2.23%。其中,2012年晋城市危险废弃物产生量435.85吨,比2011年减少27.2%。工业危险废物处置量435.85吨,处置率100%。(图9)。
2012年,对全市危险废物实现动态监管,全市29家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考核,合格率达到85%。2012年全市共审批跨省转移36宗,跨市转移41宗,累计转移危险废物435.85吨;处置医疗废物1552.82吨。处置率100%。
辐射环境
截至2012年底,全市放射源使用单位36家,放射源167枚,其中Ⅰ类源1枚,Ⅲ类源2枚,Ⅳ类源103枚,Ⅴ类源61枚。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33家,共有射线装置345台,其中Ⅱ类射线装置50台、Ⅲ类射线装置286台,安保射线装置9台.
2012年,按照核与辐射环境管理要求,对Ⅰ—Ⅲ类放射源实施了重点监管,对其他放射源采取了规范整治、退役、废弃源送贮等措施,确保了辐射环境安全。
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晋城市共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历山、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阳城崦山、泽州猕猴、陵川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15.5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5%;棋子山、白马寺、七佛山、珏山省级森林公园4个,面积1.1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5%;陵川王莽岭国家级风景区1个,面积0.40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0.42%。
截至2012年,全市共完成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沁水县、陵川县)、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巴公镇、西河乡、川底乡),3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8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8个规范化畜禽养殖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
2012年,积极落实国家“以奖促治”政策,组织申报中央环保“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项目2个,启动了泽州县巴公镇13个村庄“农村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729万元,市、县两级配套资金312万元。
生物多样性
晋城市自然生态物种丰富,生态良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持较高水平。晋城市陆生野生动物343种,其中兽类45种,鸟类256种,两栖爬行类42种。其中包括金钱豹、原麝、猕猴、大鲵、林麝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勺鸡、金雕、秃鹫、猎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共计45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
全市重点保护植物物种8种,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水曲柳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晋城特有珍稀植物白皮松、山西特有植物南方红豆杉、银杏、干头柏、侧柏、栓皮栎、皱皮木瓜、黄连木、水杉等9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环境保护专栏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12年,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措施落实。先后对阳城太岳水泥等8家建材企业实施了关闭淘汰;对阳城国际发电、国投热电实施了压产减负和建设烟气脱硝设施;对全市12家化工企业燃煤锅炉建设脱硫设施、15家钢铁企业建设烧结脱硫设施、8家煤炭企业建设煤场喷淋设施、市区6个集中供热公司燃煤锅炉建设脱硫设施、2家水泥企业建设烟气脱硝设施等65家环境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全面启动了已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其中市镇源污水处理厂、高平市天阳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通过采取综合有效措施,确保了2012年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完成落实。
绿色生态工程
2012年,全市“绿色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省政府下达的“绿色生态”工程22项指标任务全部落实进度要求,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污水回用率达到30.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率95.1%;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6%;城市气化普及率达到9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8%。
2012年全市城市建成区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较2011年相比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得到整体提升。
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围绕丹河、沁河流域环境质量改善,扎实开展了流域环境综合。重点对流域涉水企业加大了环境监管、监测力度,对流域148家企业废水排污口规范化整治,12家煤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废水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全部完成,7个已建污水处理厂全部启动了提标升级改造和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其中、市区、高平、进煤集团机关、巴公工业区4个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建设。丹河人工湿地工程建设一、二期投入运行,三期主体工程完成建设。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2012年全市共审批新、改、扩建项目95个,环保竣工验收47个,批复试生产49个,全部落实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审批手续,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完成了芹池化工园区、南村铸造工业园区、大阳铸造工业园区和晋城市煤化工“十二五”规划环评工作。
环境执法及环境信访
2012年,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实施环保专项行动为龙头,以强化违法排污环境监管和“后督查”工作为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污染减排重点企业、化工企业、涉重金属企业、重点流域、农村饮用水源地等5项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500人(次),检查企业150余家,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7件,其中,停产治理14家,关停取缔31家,挂牌督办2家,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2012年,全市共受理人大建议3件,政协提案6件,环境信访案件9件,各类环境举报220件,全部依法、依程序办结,办结率100%,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
环保投入与能力建设
2012年全市环保投入达13.3亿元,主要用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
2012年,围绕提升环境监察、监测、统计三大体系能力建设水平,全市加大了环保能力建设投入,全市共投入环境监测业务、应急监测车辆、监测化验仪器设备、环境监察便携式取样仪器设备等能力建设879.63万元,有效强化和提升了环境执法整体水平和整体素质。2012年共编写各类监测报告567份,出具各类数据147220余个,征收排污费8400万元。
环境应急
编制完成《晋城市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成了47家重点企业及水源地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评审,进行了“危化品泄漏”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协调处置了3起环境突发应急事件,投资120万元建设了晋城市放射源监控平台,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保障全市环境安。
污染源在线监控
截至2012年底,全市78家重点监控企业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583台(套),其中:2012年新增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13台(套)。全年出具污染物排放日报表26760份,出具污染减排有效数据45份,发布污染源排放公告4份,对85家超标企业启动了报警并下达整改笔录。新建了晋城市区6个噪声监测点位的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市区噪声、车流量、气象参数的自动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新建了丹河出境水质自动监测站,沁河出境水质自动监测站稳定运行,全年出具丹河、沁河地表水周报数据52份,为年度污染减排提供了依据。
环境宣传教育及信息公开
2012年,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结合第41个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了“环保教育进课堂、环保知识送乡村、环保健康,你我在行动”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了2012年“晋城环保行”媒体、记者环保采访活动。积极实施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改版刷新了环境保护网站,新增6个特色环保专栏。配置了DNS网络服务器,创新了信息共享方式。全年环境宣教共编发、上报环境信息61期、300余条。环保网站全年共发布各类环境信息1995条,在全省环保系统排名第一。着力营造了“人人参与环保、人人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为人民群众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公开、共享网络动态平台。